宋朝時汝窯分為:民汝窯,官汝窯,汝官窯

民汝窯:一般民間用的汝瓷,成形與製作工藝明顯粗糙,以墊塊墊燒,釉色灰暗,以蝦青色為多見,呈色欠佳。多以刻劃花為裝飾,造形為日常用品,(如缽,大盆等)底足挖制簡單。

官汝窯:是在民窯基礎上發展而來,因宮廷用器不計成本,以奢侈豪華為尚,要求精益求精。所以從成型設計到製作工藝,從施釉技法到美化裝飾,更是清新典雅,技高一籌,藝術品位,更上一層樓。 

    宮廷御用器的造型,除少數碗、盤、盆、缽器皿,大多為適應這所華麗高雅的藝術殿堂而需要的藝術陳設品,如鵝頸豐肩的鵝頸瓶、盤口折肩瓶、小口細頸瓶、帶鏤孔高圈足的玉壺春瓶,皆以造型;秀麗,製作精細,釉色勻淨,亭亭玉立,充分顯示出古樸典雅的皇家氣魄。而碗、盤、洗、盞的製作,更是設計靈巧,工藝精細,施釉勻淨,滿釉裹足,具有高雅的品位,不同於一般的日用生活器皿,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汝窯御用品弦紋尊,奉華尊可謂設計精巧,造型別緻,工藝講究,形神兼備,古樸典雅,比例相宜,線條流暢,形體完美,實為皇宮藝術殿堂裡的高雅作品。上述作品,造型講究,釉色蘊潤,為了更加完美,有的還採用刻、印花卉圖案加以裝飾,還有的採用鏤雕、堆貼、印模、捏塑等技法予以裝點,從而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集汝瓷的形體美、製作美和裝飾美於一體,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與更高的藝術品位。

    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惟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由瓷器的揀選、處理方式分析,此時的汝窯尚屬汝州府監控的官窯,並不像南宋官窯由宮廷直接管理,而且南宋官窯的產品即使不合格也不會做為商品出售,汝窯則不然,「供御揀退」之後仍然可以出售,性質並不相同。

    因此,當時供御揀退的不合格商品賣到民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這些不合格的產品規格與官汝器是相同的,只不過釉色稍有差異(局部敗色,器形稍有變形)。

   當時人們要如何區別民汝與官汝,在於供御揀退,民汝器燒造完成批出窯後(成品),由督窯官仔細檢視任何的微小瑕疵,只要是肉眼可辨,(當時的質量檢驗條件與標準,也大致不過如了)必然是棄用,流落民間當商品出售(必然很搶手),合格品再依宮廷所需器物及擺放位置,分別落款如【奉華】、【蔡】、【宋仁宗】、【成王殿】、【御用】【官】、【奉成殿皇后閣】、【內府】、【皇后合】、【申兆】(目前以就所知的汝窯款)。

汝官窯:目前有兩派說法,其一為:北宋官窯創建大約是在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至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其二:北宋徽宗政和間,在京師設窯燒製,名曰「官窯」,將工匠調往州城建新窯專為北宋皇宮燒製御用品,因此汝窯被北宋官窯取代。胎骨與汝瓷極似,精細堅密,分為深、淺灰色,北宋官瓷將精美絕倫的汝官瓷技藝與典雅莊重的宮廷藝術融合一體,其造型多取自古青銅器,蒼古幽雅,氣度不凡;胎泥淘得精細,胎質細潤,由於泥中含有一定鐵質成分,使胎色有多種,釉色有淺灰色、灰色、粉青色、天青色、淡黃色等,其釉色潤美似玉,開片粼粼如波,加之「紫日鐵足」的典型特徵,北宋官瓷達到了我國青瓷燒造史上的又一高峰,尤其釉色和「蒼天」之色相似,官瓷尤為歷代皇帝所推崇和喜愛。清乾隆皇帝曾為官瓷作詩曰:「李唐越器久無,趙宋官窯珍已孤,色自粉青混火器,紋猶蟮血裂冰膚。」官窯顏色比汝窯透亮一些,顯得更青綠一些。             

汝窯分期及工藝特性 

  根據文獻資料顯示寶豐縣清涼寺汝窯與官窯址考古發掘的地點及出土的實物,參照寶豐縣大營鎮發現的窯藏汝窯,以及汝州市汝窯博物館收藏的傳世品的工藝特性,大體可把汝窯的燒造年限分為五個黃金時期:

  第一期:即北宋早期,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真宗干興元年(1022年),前後時62年,這個時期是汝窯的創燒階段。其瓷器造型簡單,不太注重裝飾,但釉色比較瀅潤,具有汝窯青瓷的基本特點。

  第二期:即北宋中期,宋仁宗天至元年(1023年)至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其間62年,是汝窯的發展時期。產品不但造型多樣,而且注重裝飾效果,多見刻花紋路,碗、盤以凸線紋分成六等份,有的用刀刻成直線紋,碗心印有菊花。刻花線條流暢。此期產品釉色瀅潤,開片密佈,在發展中有獨具特色。

  第三期:即北宋晚期,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歷時39年,為汝窯生產的鼎盛時期。正是由於汝窯工藝精湛,技藝超群,使之其印花技法廣為流傳。產品享有級高聲譽,因而得到北宋宮廷的賞視,才在此在汝州建窯,專為宮廷燒製御用汝窯,這期間大約在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共20年(19)。燒製的御用品,以瑪瑙為釉料,出現了特殊色澤,工藝愈加精湛,產品優良。然而由於受到宮廷嚴格的限制,所以持續生產的時短,產量有限,傳世更少。特別是北宋徽宗政和間,在京師設窯燒製,名曰「官窯」,因此汝窯又被北宋間官窯取代,直到南宋時汝官器已是「近尤難得」的稀世珍品。

  第四期:即金代。北宋晚期,宋金對峙,中原地區的汝窯和鈞窯大都停燒,造成人員傷亡工藝傳承自然就流失。直到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即金熙宗皇統二年二月,宋進誓表於金,稱臣割地,三月金使冊封康王戴偃為宋帝。從此戰亂平息,至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前後歷時90年。汝窯和鈞窯皆為宋代名窯,自成特有風格,在此期間開始按照傳統瓷藝進行恢復生產。然而由於技術南流,金人佔據中原,對汝窯雖有恢復之舉,但已是每況愈下。產品釉色欠佳,裝飾簡單,啟能燒製出一般的汝窯青釉製品。

  第五期:即元代。從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89年間,為汝窯的衰落期。金、元相繼大戰,1279年戰亂結束,元代繼續恢復汝窯生產。但因為戰火創傷,技術失傳,加上受北方蒙古族生活習俗影饗,汝窯產品胎厚粗笨,工藝欠佳。生產品種釉簡單只能用於一般日用青釉瓷器,全部上半釉。

落款的認知方向

說法一

除了有汝官窯的所有特徵外在底中心有宋仁宗的款。假設這件汝窯是真品,那就說明早在宋仁宗天至元年(1023)年就有汝窯就入宮了,實際因該更早----才是後宋世宗柴榮和北宋宋太祖趙匡胤歷史的合乎邏輯的發展。

說法二

因中國歷代皇帝都是死後才有所為的號,而仁宗這一個號是因為他是一位仁德之君,所以在他往生後給他仁宗的一個號來對他做個追思,所以在世前根本就不清楚他未來的號,所以此說是有可能成立的。

    成王殿的成王說的是誰?指的是周朝第二代帝王,周文王之孫周武王之子。姬姓,誦。

    史書記載,北宋神宗熙寧年間,神宗(1068-1078)下令建造成王廟,武王、成王為周朝兩代帝王所以廟內有兩殿一為成王殿,二為武王殿,如耳後出土之汝窯又有發現武王殿的瓷器那就更證明此說法的可性度,就是宋神宗為了歌頌仁宗所以把周代兩位名君並列作為寄托這也是一個可能性。

 內容有參考華夏收藏網與中國汝窯等書內容

 

宋汝官與歷代仿汝比較

1、宋汝官窯基本特徵:

(1)器形規整、製作精細,雍容雋雅,與宋代其它名窯的形制有類似之處,唯圈足外卷,目前為止僅見於汝窯。

(2)一般來說,宋汝官瓷的胎土比較細膩,呈灰白色,有如燃香遺留的灰燼,俗稱「香灰胎」但從張公巷汝官窯發掘報告(郭木森)看,有粉白、灰白、潔白和少量淺灰,而幾乎不見清涼寺汝窯的香灰胎。胎薄而輕,質細而堅——胎壁很薄,一般在2~3mm厚,有清涼寺汝窯所不及者。

(3)宋汝官有八種釉色,傳世器中常見的有三種:

卵青:與青色鴨蛋殼相似,略閃淡藍,有粉質感,近乎失透,也稱為月白色。開片輕淺,釉面很少見到棕眼。

粉青:藍中閃綠,釉層透亮。顏色比卵青深一些。開片紋路較深,往往有白色紋線。釉面棕眼比較多。

天青:「雨過天青」之類的淡藍色,不閃綠,釉面亞光。同一釉料,溫度稍低則為淡天青;溫度過高,則由半乳濁釉的天青變為透明、氣泡稀疏而大的青綠色。

據清涼寺窯發掘統計,物釉色以汝官窯中最具代表性的天青為主,約占量的65.7%;淡天青次之,約占16.8%;因受土腐蝕退色,淡天青成為接近白色或灰色的約占11.7%,因火候過高接近豆青釉約占5.8%。而張公巷窯常見的,是以薄胎薄釉為主,釉面玻璃質感強,極少能見到寶豐清涼寺的汝窯天青釉。汝官釉色則可分為卵青(月白)、淡天青、灰青、青綠和天青等。

(4)汝窯釉層薄而且均勻,釉色純正,均屬於結晶釉,四十倍放大鏡下可見結晶顆粒。釉色既美且氣泡稀少,分佈均勻,故有寥如晨星之說——粉青、蝦青、月白、偏天青釉色的汝瓷,是汝窯的早期汝瓷,其釉下氣泡用廖若晨星來形容也較為確切。而純正的天青釉色汝瓷和天蘭釉色的汝瓷,其釉下氣泡較大,且相對密集。豆青釉色的汝瓷,釉面玻璃質感強,這是由於溫度過高所致,其釉下氣泡大,且相對密集。梅子青釉無紋汝瓷,其釉下氣泡如聚沫而不見攢珠,而蔥綠釉色的無紋汝瓷,釉下幾乎沒有氣泡。

(5)因以瑪瑙入釉,所以呈現玉石般的光澤。色澤隨不同的光照強度而發生變化,從早到晚觀察的顏色不相同。並且會閃現若隱若現的紅斑。其中,清涼寺釉料燒成溫度低,釉色基本是一種酥油光澤,雖有光而不刺目,開片細而淺,質感滋潤、柔和;張公巷釉面質感如玉,用手撫之如絹,光澤比清涼寺稍強一點。

(6)釉面開片有輕淺的蟹爪紋、魚鱗片紋(蟬翼紋)、細碎魚子紋、冰裂紋、柳絲紋等,片紋很細;

(7)汝官圓器全采滿釉支燒,在器底可以看見細小如芝麻的支釘痕,支釘痕斷面呈現白色,支釘痕排列緊靠底足的內牆;瓶類等琢器,除了個別採用滿釉支燒外,大多數採用墊燒,足端露胎無釉。胎與釉的結合部,迎光觀察,略微呈現很淡的粉紅色。

(8)大多數瓷片及器物其「吃土」雖然明顯,但不礙其玉潤感,高倍放大鏡下,可見許多土咬斑痕——視燒成溫度與坑口情況而異,燒成溫度低、坑口潮濕者受侵則重,或者留有水沁水銹;反之,表面土侵尚淺,或有不入釉層者,多是局部、小面積土侵,斑痕、片紋內有淺金黃橙色沁痕,周圍有白化擴散現象(有如玉受土沁,潤而不燥)。

2、明宣德仿汝:

(1)明朝僅宣德一朝有仿汝器,主要是借鑒宋瓷的釉色,器物與宋汝相近,而略高大。

(2)胎白而不堅,有如漿胎,迎光透視,不見宋汝窯胎體那種肉紅;且露胎處呈現火紅石色,較容易區別。

(3)釉呈灰藍色和天青色,在40倍顯微鏡下,天青色釉中分佈著密集的藍色麻點——是添加鈷料所致。

(4)釉層較為肥厚,勻淨光亮,不像宋汝溫潤,且釉面隱顯宣德瓷器上常見的橘皮棕眼。

釉面開片,比較細碎、比較粗、比較明顯,紋線走向也較為僵直。

(5)盤、碗等圓器均采墊燒,沒有支釘痕。

3、清雍正、乾隆仿汝:

(1)雍正器多見,主要仿宋汝釉飾,且大多數書有清代款識。

(2)雍正仿汝還有堆花和印花裝飾的,器型也屬當時流行器型,易於區別。

(3)釉色呈現淡天藍色,與宋汝差別很大;且雍正仿汝釉面基本上透亮,清澈晶瑩如新,與宋汝窯釉面失透、亞光不同;有些仿汝窯釉面有一些橘皮棕眼。

(4)胎與釉的交界處,有黑色的環線。縮釉露胎處泛灰黃色火紅石。

(5)釉面開片,大多數是魚子紋小碎片,紋路比較僵直;也有大開片或者不開片的。

4、嘉慶、道光仿汝窯:

嘉慶仿汝既不如雍正那麼透亮,又不如宋汝窯那麼溫潤;

道光仿汝釉面平整,但是顏色不夠勻淨,有深淺變化。

5、 民國仿汝窯:

(1)胎體過於堅白細硬,手感有份量;

(2)釉面玻化程度高,釉質中常常伴有雜質。

6、 現代仿汝窯

仿得最好的是朱文立的朱氏汝瓷公司,但與宋汝還是有著很大差距的:

(1)宋汝窯胎體較薄、較輕,而現代仿品胎體較厚,較重。

(2)宋汝窯釉面棕眼較小,釉面顯得勻整;而現代仿品釉面棕眼較大,釉面欠勻整。

(3)宋汝窯是細小的芝麻釘,而現代仿品是豆粒狀的圓釘。

至於其它仿品,還到不了朱氏汝瓷公司產品的水平,更易分辨。

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代汝官窯真正為皇室燒製瓷器的時間較短,大約在40年左右,因此汝官窯在史書中的記載並不多,目前關於汝官窯的記載多來自於兩本書。南宋《坦齋筆衡》稱:「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南宋周輝《清波雜誌》則記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惟供御揀退,方可出賣」等記載。

  汝瓷的胎質大多呈香灰色,釉色呈淡天青色。並注重釉色的典雅並以開片為美,不講究刻劃花裝飾,個別器物僅僅只裝飾一道或幾道弦紋。造型大多模仿古代青銅器的樣式燒造,古樸而端重。而且汝瓷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盤、碗、洗等均採用裹足滿釉支燒的方法,在器物的底部往往都留有芝麻大小的支釘燒痕跡。宋人以素雅為美,不喜太多的裝飾,因此汝瓷成為宋代皇室用瓷的典範。宋廷南遷之後,在杭州一帶設立的官窯也多仿汝窯的特點,可見汝窯器的地位之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