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中期以前,高檔青花繪畫大多用的是昂貴的蘇麻離青料,所以能準確識別蘇料的真假,就等於掌握了鑒定此類青花器的金鑰匙。蘇麻離青的獨特標記,是“吃胎”,所謂“吃胎”是指蘇麻離青和胎釉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釉面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凹,蘇料的吃胎呈現四個特徵,即:“凹陷”、“網狀紋”、“串珠”、“錫光”。

 

一、凹陷

5.jpg 6.jpg  

圖二凹陷有線狀、點狀、帶狀,都隨筆勢自然形成,造假不自然常與筆道走勢相悖

 釉面上出現或輕或重的凹陷,是蘇麻離青繪畫的必備特點,側光看凹陷的形狀呈不規則狀,在釉下會呈現出片狀、點狀、線狀、帶狀等不規則形狀,有閃亮的錫光,或鐵銹斑。這種凹陷,是用當時的青花蘇料,瓷土胎質(二元配方),以及所用釉料等多種物質材料相溶後,經過高溫鍛燒,發生了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後在釉面上留下的特徵。因為當時的物質材料和複雜過程都是不可複製的。所以其留下的本質特徵也是做假者不可企及的。(見上圖二)。目前所見,更多的是改革開放後的景德鎮高倣。做假者因有上述難以跨越的障礙。所以到目前,即使打進了大拍賣公司的景德鎮高倣,充其量也不過是“畫貓充虎”。凹陷可以倣,但用硬器刮,用化學藥品燒,用銳器扎,用筆畫出來的凹陷是突變的,微觀上是不自然的,只要細心比對自然假象畢露。


 

二、蛛網紋:


 

7.jpg  


 

圖三畫面會隨畫筆走勢出現“蛛網紋”,

 

是一類元青花的獨有標誌。


 

蘇料的吃胎凹陷是共同特徵。但凹陷和凹陷各不相同。有一類蘇料極為特殊,它的結晶斑在釉下會留有類似毛細血管的網狀紋,人們習慣稱為“蛛網紋”。放大鏡下,這些網紋其實也是深淺不一的吃胎凹陷線組成的。這種青料普遍被認為是元代蘇料的特殊標誌,甚至有保守者只認定出現蛛網紋才是元青花,也像是有失偏頗。網狀紋出現的原因,近幾年有多種探討和認識。為主有三種觀點:一、蘇料原材料提練不精,二、研磨不細,三、因蘇料不溶于水,加助溶劑形成的。其實,提煉、研磨、加助溶劑是做青花器的常規程序,不可能造成特殊標誌。筆者認為,蛛網紋的出現的有一個內在原因,那就是與眾不同的蘇料,(同是蘇麻離青,産自不同國家、不同礦脈,發掘在不同時代其結構元素存在差異)。而這種特殊的蘇料,需要通過外在條件才能起變化産生特殊的表象,如,與不同時代的胎質釉質等結合,在不同環境下,用不同技術煅燒,等,才能産生這種特殊的蛛網紋。據研究,元代進口蘇料和明早期鄭和下西洋之後進口的蘇料是有明顯不同的,蛛網紋只在元代少數精品青花器上出現過,所以人們推斷蛛網紋為元代青花器的一類,是不無道理的。需要強調的是,在鑒定中蛛網紋的形成也必須與繪畫筆勢相一致,其收筆和復描處網線的顏色一定會偏深偏重,否則一定存疑。見上圖三

8.jpg 9.jpg 10.jpg  

三、串珠紋:

勾勒時中鋒行筆,蘇料會用「吃胎」凹陷留下筆道痕跡,筆道內直線排列著不規則的圓點凹陷,形狀像一串珠子,稱為串珠紋。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有一種很具時代特徵的繪畫技法,即先用細筆中鋒,將物象的輪廓以單勾或雙勾粗略勾出,然後一筆或重複塗描,稱之為單勾平塗雙勾平塗,統稱為「勾勒平塗」。勾勒也好,平塗也好,只要用的是蘇料都會有吃胎凹陷。這裡強調的是勾勒時因為用的中鋒行筆,繪畫蘇料厚重,勾勒線條會變成深入胎骨的凹陷線,並且凹陷的線條上會出現成串排列的不規則的圓點狀凹坑,凹坑有絨毛狀暈散,極像是用線穿起的「串珠」,專家藏家稱之為串珠紋。串珠紋是蘇料吃胎凹陷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和蛛網紋多出現在較精細的元代青花器上,在鑑定中可作為一類進口青花鈷料的「基因」符號使用,但不可據此將無此特徵的一概排除在蘇料之外。蛛網紋和串珠紋現代仿品中也有嘗試,可是在有經驗的專家藏家面前難以達到「入眼」的程度。畫上去的蛛網,銳器扎、酸燒上去的凹陷點,不但無絨毛狀暈散,形狀也呆板發死,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關於錫光,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鑑定》一書中說:「在線條的紋理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點,呈星狀點滴暈散,淺淡處結晶斑點較少,濃重處則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現金屬錫光,並且下凹深入胎骨,迎光側視或用手撫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狀」 。這一論述全面而精闢。就是說錫光是由蘇料中的鈷鐵的結晶斑點所致,淺淡處和濃重處呈現出的顏色各不相同見上(圖五)(圖六)。這一些都需側光而視才有體驗。錫光和凹陷一樣是蘇料繪畫留下的固有痕跡,只是或輕或重或隱或現而已。錫光作假在現代高仿中是常見的,但常漂浮在表面,光澤暗淡,甚至有的像黏貼在上面,有可以刮掉的感覺,難以達到亂真的水平。這也是鑑定是否是蘇料的重要依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的頭像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