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巷窯非北宋官窯

2004年2月4日繼清涼寺汝窯址發現後,河南考古所又在汝州市張公巷發現了一處器型精美,釉色上乘似汝又勝汝的宋代瓷窯。瞬間歷史上從無記載的一個奇怪瓷窯突然冒出來,讓考古學者和文物專家一時間浮想聯翩,經歷了短暫猜想和推斷後,針對北宋官窯址還沒找到的現狀,有人大膽提出:新發現的張公巷窯就是北宋官窯。於是主題為張公巷窯就是北宋官窯的論證會召開了。與會的17位文物專家討論得很激烈,經過反复論證後,最後與會的17位專家對此持有三種觀點:一種同意北宋官窯說;第二種認為證據不足,有待進一步探索;第三種則完全反對,理由是有文獻明確記載北宋官窯窯址在汴京:“政和間京師自置燒造,名曰官窯。”且出土器物與館藏均對不上號。據了解,沒有參會的一大批宋瓷專家對此也持保留意見。

時隔不久,2004年5月20日至22日,來自國內外的50多位陶瓷專家又對張公巷窯進行論證,結果對會議提出的張公巷窯就是北宋官窯一說仍未達成一致意見,反對的理由也很充分。據清朝唐秉鈞《文房肆考圖說》記載“宋政和間徽宗於京師,置窯燒造曰官窯”,且出土器物與館藏均對不上號,由於意見分歧較大,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莉英在作學術總結時說:“由於有不同意見,建議進一步發掘論證。”

對此筆者也曾帶著收藏的數十片張公巷瓷片,多次到國博、故宮,在北宋官瓷櫥窗前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反復觀看對比,和自己收藏的瓷片比較,最後發現兩者根本對不上號,無論從釉到型還是燒造工藝,完全可以看出不是一個窯所燒之物,可以肯定地說,張公巷窯非北宋官窯。

汝窯與北宋官窯的差異

1994年,筆者細閱了紫禁城出版社出的《宋代官窯瓷器》一書,發現書中曾論述到汝官窯應是北宋官窯,並從南宋葉寘的論述語法角度分析,又結合《中國陶瓷史》歸納了數條,並得出結論:官汝窯即是北宋官窯。因本書作者是對陶瓷研究很有權威,學識又淵博的學者,而我對他很尊重,故也自然接受了他的觀點,但隨著時間推移和筆者對收藏品的研究,特別是數次到清涼寺窯址學習參觀,再結合收藏的汝窯瓷片,以及對這些瓷片的反复細緻觀察,以致於一片瓷片拿在手中都能反復用100倍放大鏡看一小時左右,百餘瓷片,都被細細審視研究,帶著研究瓷片的體會,又反復到故宮、國博觀察汝瓷、官瓷數十次,再和櫥窗中北宋官瓷做對比,以觀察館藏品的印象體會,再和自己收藏的北宋官瓷瓷片做對比,結果發現,汝瓷、官瓷兩者差別很大,無法統一到一個窯口。

從釉色上分析,雖都屬青瓷,但如果認真比較,就會發現兩者色階、色差完全不一樣;從釉層上看,兩者也有較大差異,北宋官瓷釉層明顯厚於汝瓷,甚至厚度超過其一倍之多;從釉質上看,還是明顯不一樣,官瓷釉質酥亮,釉面平潤光滑,汝瓷釉質則顯乳濁,釉面眼看似梨皮狀,而手摸則平滑瑩潤;胎土官瓷偏黑灰,汝瓷似香灰;兩者色感也相差甚遠;從器物質量和瓷片看,明顯是官重汝輕,論重量厚度明顯是官厚汝薄;至於開片紋線也相差很大,兩者找不到任何統一相似之處。再看燒造工​​藝也有很大差距,官瓷採用墊燒居多,汝瓷採用支燒居多;支釘痕跡形狀是官大汝小,官瓷是圓形豆粒狀(汝個別也有),汝瓷則多是芝麻狀;支釘色官是黑灰,汝瓷多系白色。如果再用100倍放大鏡從微觀痕跡學入手對兩者釉內世界作比較觀察,發現差異更大(差異細部特徵另文詳述),完全是兩個釉質、氣泡的世界。從微觀證據到視覺差異和触覺不同等要素,可以肯定地說兩者根本無法統一到一個窯口。為此筆者才改變了原來的看法,結論就是:北宋官窯就是北宋官窯,清涼寺汝窯就是清涼寺汝窯。

作者:王治國王暉      來源:文物鑑定與鑑賞
 
 
北宋官窯瓷器與汝窯瓷器的區別

有人認為,北宋官窯就是今河南臨汝、寶豐一帶,即宋代汝州的汝窯,我們並不這樣認為。從目前保存的北宋官、汝兩窯傳世器物來看,雖然有些相近,但區別還是很大的。據瓷器專家介紹,官、汝兩瓷從造型上看,汝窯多以盤、碟類造型為主,雖有瓶、洗,但無大器,大都在20厘米左右,而北宋官窯多以仿造青銅器造型為主,以生產盤、碟為輔;從胎質上看,汝官窯瓷胎色灰白或香灰色,而北宋官窯瓷有灰白胎和灰褐胎兩種,並因含鐵元素較多而有“紫口鐵足”的特征;從釉色上看,汝官窯有八大釉色,月白、粉青、蝦青、豆青、梅子青和蔥綠,主色是天青、天藍,而北宋官窯的瓷釉色有月白、粉青、青灰、青綠、大綠、炒米黃等種類;從開片上看,汝瓷開片細密,有魚子紋、蟹爪紋、魚鱗紋等,而北宋官窯瓷則開冰裂紋片,並以“金絲”、“鱔血”為貴;從釉下氣泡上看,汝瓷釉下氣泡隨釉色變化而變化,或寥寥無幾,或相對密集,大小不等,而北宋官窯瓷釉下氣泡密如攢珠。

這表明,北宋官窯不僅在歷史上存在,而且還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