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絲路高昌國宮錢〈高昌吉利〉稀珍真品

 

隋末絲路高昌國宮錢〈高昌吉利〉

直徑2.6公分厚0.45公分。比一般錢幣厚。

重量18.9公克。極為稀有。

此枚比陝西歷史博物館那枚重量更重,

可能是使用了絲路上(粟特人開採的)金、銅混合礦區的混金銅料

(類似台灣金瓜石-九份的金銅礦脈)

1970年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金銀器與錢幣窖藏中發現一枚高昌吉利,直徑2.6厘米,厚0.4厘米重量14公克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據研究,存世量不到三枚。

 

轟動世界的西安何家村窖藏於1970年出土,發現的錢幣達39種之多,既有唐土流行的開元通寶、日本元明天皇鑄造的和同開珎,還有波斯的薩珊銀幣、東羅馬金幣等。這在錢幣史上還是第一次,是錢幣收藏史上一次空前的大發現。

除了高昌吉利錢幣以外,新疆吐魯番地區還出土了很多其他錢幣。這些錢幣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它們共同見證了高昌的繁榮和富饒。

 

銹色到代。。

文字筆劃神韻符合那個朝代的風格。

鑄造工藝水準相當。

幣型大小與錢譜相同。

隋末唐初高昌國麴氏政權所鑄。高昌在今新疆吐魯番一帶,西漢初古車師部族在此設置王庭,以其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為,後漢武帝拓疆時所滅。漢、魏、晉時稱此為高昌壁,是屯兵駐紮防地,及抵禦匈奴之所在。東晉成帝時在此設郡,南北朝時,北涼沮渠無諱逐高昌太守,據有其地;後柔然族滅沮渠氏,立漢人闞伯周為高昌王,遂以高昌為國號;

高昌境內多為漢魏以來屯戍西域的漢人後裔和從甘肅等地遷來的移民,以務農、養蠶、植棉、畜牧為主。由於受中原漢文化之影響,通用文字以漢文為主,兼用胡書;儒家經典以及史書和其他文集在此有所流傳,官制、刑法、民風、習俗等與中原相差無幾;均田制也在這裏推行,政治、經濟、文化上始終和中原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唐初,高昌尚與唐保持著友好關係,玄奘西行取經路過高昌時,得到過高昌王的禮優和護送。高昌王麴文泰也曾到長安朝拜過唐太宗,並受到極高的宴遇款待和厚賜封贈。

高昌吉利當為麴氏高昌國所鑄的國號吉語錢。其形制大樣厚重,鑄工較為精好,銅質細膩;其錢文隸書旋讀,頗具樸拙之古風。對其鑄造時代和性質泉界曾有多種說法,普遍認為是隋末唐初所鑄的非流通幣。隋鑄說者認為是隋煬帝大業五年( 609 年)出征吐谷渾時,高昌王麴伯雅隨其到內地住了三年,娶華榮公主,受冊封後為慶祝兩國修好而鑄。唐鑄說者認為是貞觀四年( 630 年)麴文泰攜妻赴長安朝覲唐太宗時,太宗賜其妻李姓,又封為常樂公主,為此特鑄高昌吉利錢以示紀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