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建盞的胎底是最難模仿的部分,也是鑒別真偽的關鍵之一。大致說來,建盞胎顯得粗糙,有不規則且大小不一的點狀或絲絮狀凹坑,即一般所謂的顆粒感。并且,古代陶工技朮熟練,旋修底足的刀法利落,在轉折處產生明快的交接線條。這些現象極難仿制,因此贗品作假者往往釆用接底或復窯的手法,以解決此一技朮盲點。
建盞的燒成溫度在1320℃左右,對一般陶胎而言是很難耐得住如此高溫的。因此,新仿品多會在泥料中加入粗顆粒的“熟料”。一來可以造成粗糙的感覺,二則可以提高坯料的耐火度。不過這些粗顆粒的“熟料”在旋修底足時會產生特殊的痕跡,是辨別新仿品的一大竅門:
其一,胎體較干時修坯,粗顆粒的“熟料”會受刀具磨擦而脫落,留下了明顯的、直徑較大的坑洞。
其二,胎體較溼時修坯,粗顆粒的“熟料”會隨刀具旋轉,使得坯體上產生規則的同心圓狀“旋紋”。
其三,胎體在中等干溼度時修坯,則上述二情況兼具。
其四,作偽者為了湮滅以上痕跡,或制造顆粒感,往往在修坯完畢后用海棉沾水擦拭。這種手法會造轉折處交接線條的模糊現象,沒有明快利落的感覺。
本帖最后由 luccchu 于 2009-4-14 07:24 编辑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