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的釉層大致在0.03-0.07厘米左右,雖較秘色瓷的釉層厚出將近一倍,卻比宋官窯、龍泉窯的0.1-0.3厘米釉層要薄了許多。儘管釉層較薄,但釉面質感緻密、平靜,有深不可測之貌,以至千年以來讓人一直欲看不透。 

汝窯青瓷的釉層極為均勻,規整得幾乎一絲不苟,甚至在唇口,在所有轉彎拐角處,釉層都能保持厚薄一致。這一現象,除秘色瓷因追求釉薄可與胎體交融產生類冰類玉效果而不可同日而語外,與其它青釉系列比照,汝釉可謂達到盡善盡美境地。例如,官、哥的紫口,系口端釉層歷高溫,釉汁下行減薄,導致露出胎色;官、哥、龍泉器體下部或圈足牆面,常有下行漸囤厚釉一環;器身拐彎折角處或凸出部位,時有囤釉或積釉掛淌。這些現象,傳世汝窯器物上幾乎全無。 

汝釉的上述特色,部分系匠師技藝精湛,部分系瑪瑙效應,下述現象,當屬瑪瑙釉獨有

由於瑪瑙的加入,釉子的粘性聚然增強,讓在高溫下本該受地心強力下注到底部的釉汁,竟然上行了一些。這是瑪瑙為釉的奇特現象。這種現象全面解釋了汝瓷為什麼總被是做得特別規整,又總要把釉層控制在一定厚度範圍之內。原來,瑪瑙釉較強的粘度,降低了釉料在溶融時的正常流動,使得釉面自行修補厚薄不勻的過程受阻。強粘性還使厚釉在高溫下容易產生強內聚力,吃掉薄處的釉,而薄處釉汁也較易被厚處的釉層所吸附。由此看來,汝瓷滿身裹釉不只為了美觀,還是均衡瑪瑙釉粘度和內聚力過大的一項有效措施(支燒釘入窯時也上釉,出窯後敲掉)。 

仔細觀察還可發現,釉面玻化程度明顯稍好的一類汝瓷(佔總數約15%左右,色有豆青、茶青、灰青等),除胎骨與宋官窯有明顯區別外,其釉面(略有厚薄不勻)、氣泡(若聚沫攢珠狀)、釉汁(略顯透明)、釉澤(較為晶瑩)等方面都與宋官瓷十分相近。這又是什麼原因?當然,汝與官有不可割斷的血緣關係是一個內因,但如此迥異現像出現於同一窯口中,其成因恐怕還是瑪瑙含量多寡所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