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若喜歡看古物近拍影片者,

可在You Tube中搜尋「清淨普賢行」五字,

即可找到敝人所拍的此件及其他古物收藏的短片。

DSC07715.JPG

DSC07718.JPG

此件大碗口徑約17.5公分,高約9.5公分,底足外徑約7.2公分。

胎體厚重,釉層堅硬,,完整無破損。

用手指輕划此碗任何地方,皆有嗚聲,甚是奇特,元代胎土大多已使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嶺土。胎質堅緻細膩,氣孔率極低,基本不吸水,叩之聲音渾厚響亮。

(所有圖片皆在陽光下近拍)

DSC07681.JPG

DSC07692.JPG

DSC07714.JPG

整器釉裡紅的紅釉色濃淡有差別。

DSC07716.JPG

DSC07719.JPG

紅,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銅紅釉在坯胎上描繪紋飾,然後罩以透明釉,經窯內1200℃高溫中一次燒成。釉紅創燒於唐代長沙窯,元代由景德鎮發掘並成熟發展,盛行於元、明、清。

古代釉裡紅工藝要求高,溫度難以控制,甚難燒成;明代釉裡紅已是人間瑰寶,

元代釉裡紅比明代釉裡紅數量更少,也遠遠少於元青花,是古瓷的稀珍、奇珍。

元代釉里紅呈色多種,鮮紅的較少,大多趨灰,線條或紋飾有明顯暈散,有溫度失控而銅紅料「燒飛」的變白現象,這是由於釉里紅瓷對燒制溫度和窯中氣氛要求嚴格,所以大多數元代釉里紅瓷偏黑灰,紅艷欲滴者很少。元代釉里紅大多呈灰黑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裝飾簡單,有纏枝蓮、纏枝牡丹、草葉紋。手法除採用銅紅彩在胎體上繪畫紋飾之外,還有用銅紅單線勾勒,塗抹色地及斑塊等其他裝飾方法,並經常與青花、刻劃花、印花堆塑等結合在一起相互作用。但其時裝飾手段單一,大多用刻劃塗抹的手法,這些特徵都說明了元代釉里紅的原始狀態。而且元人尚白,漢人尚紅,民族認同感也有別,所以釉里紅產量一直很小,所以每一件元代釉里紅都是價逾黃金的珍寶。

DSC07705.JPG

此件比較特殊的是全器有開片

釉層是青白色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質感。

仿品皆無此透亮滋潤感

 

其他元代釉裡紅的特點略述如下:

一.「燒飛」現象:

「仰首鳳」圖燒飛,變成灰紅,

只有「回首鳳」圖的一半紅,

DSC07712.JPG

DSC07715.JPG

碗內口沿雙圈線

有一大段(下圖上方)釉裡紅燒飛無色,

DSC07681.JPG

DSC07682.JPG

DSC07701.JPG

DSC07705.JPG

「仰首鳳」有燒飛一半色調。

略可看到其氣泡形態及斑點:

DSC07704.JPG

碗內底雙圈(弦)紋及部份圖形也有小段燒飛:

DSC07694.JPG

二.底部露胎圈足內中心有乳突及幾塊釉斑:

乳突是元明瓷器底部的特徵。

不規則形釉斑是元代的特點。

DSC07692.JPG

DSC07690.JPG

三.釉面釉質飽滿,氣泡偏多而密集,

氣泡形態只有大氣泡與小氣泡,

(意即沒有中氣泡。)

他人元代釉裡紅藏品類似的氣泡顯微參考:

此件氣泡與下一圖相似。

96.jpg

95.jpg

四·露胎胎土是瓷石混合高嶺土,遍佈黑砂點

元代和明代嘉靖以前燒制瓷器的胎土配方是麻倉土,其燒製成功後的顏色是一種白胎中微帶淡黃色的呈色。有火石紅。

DSC07696.JPG

轉貼〈高嶺土與麻倉土〉

2017/06/29 來源:收藏感悟

元代制瓷 研究裡面有一個基本內容,就是它的胎土,多年以來幾乎所有元瓷研究文章都是說元瓷燒制的胎土是高嶺土和瓷石構成的二元配方,很多學者並沒有做深入研究,基本上是沿用傳統資料進行分析,本文試圖就此問題展開一些討論。

一,元瓷是用麻倉土為一元配方燒制

元代制瓷是用麻倉土,而不是高嶺土,麻倉土的特點是白而不細,有很多氣孔,元代孔齊【至正直記】卷二上說到;饒州御土其色如白粉堊,每歲差官監製器皿以貢,謂之【御土窯】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這裡說的御土就是麻倉土,研究過景德鎮陶瓷發展史的人都知道,麻倉土開採在前,高嶺土在後,麻倉土與高嶺土化學成份有很大不同,麻倉土具有青黑縫,糖點,白玉,金星色等特點,燒製成的瓷器底部火石紅自然而明顯,同時還有小鼓包現象,或者釉面有炸裂或豁口,有的出現棕眼,而高嶺土燒制的瓷器則沒有以上現象。

二,景德鎮二元配方制瓷工藝形成於明代嘉靖,萬曆年

前面說到元代制瓷一直使用麻倉土作為制瓷原料,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明代嘉靖年,明世宗焉信道教,曾下令景德鎮御窯燒制特大件的瓷器大龍缸,原來以麻倉土為瓷土的一元配方制瓷工藝已不能完成燒制這樣特大件瓷器的任務,不是變形,就是塌胎,這時高嶺土應運而生,高嶺土中氧化鋁含量很高,可以強化坯胎骨架承重,隨著特大件御用龍缸的燒成,高嶺土摻入瓷石的二元配方制瓷工藝逐漸成熟,可以說高嶺土二元配方制瓷工藝的形成是隨著社會發展需求而產生。

三,麻倉土與高嶺土燒制瓷器的區別

以麻倉土為胎土燒制的元瓷,胎色以白為基色,微顯鵝蛋青,顯青白程度有深淺不同的色階,應該是窯溫不均造成,底胎有明顯的鐵元素積聚而成芝麻黑點,青黑縫,糖點,白玉,金星色,都有明顯的體現,火石紅與麻倉土關係密不可分,元瓷器物底部不上釉,胎土中鐵的成份在高溫燒制過程中集中往沒有上釉的方向揮發,所以元瓷的火石紅是從里往外滲出,顯得非常自然,有的元瓷肉眼看不到火石紅,但用高倍放大鏡還是能看到一些自然的火石紅,以上這些特徵用高嶺土燒制的瓷器是不具備的,也是我們鑑賞元瓷精品時要注意的。

DSC07708.JPG

他人元代釉裡紅藏品類似的底部參考:

97.jpg

他人元代釉裡紅藏品類似的「回首鳳頭部畫法」參考

94.jpg

9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