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33032744.jpg

中品中生的條件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常言道: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下品下生者,只要一念清淨佛號就可往生佛國,不僅是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我們也感受到釋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悲華經》上說,釋迦世尊發願在五濁惡世成佛,救度我們這些賢劫千佛難救難度的眾生。「稱讚阿彌陀佛及極樂佛國,幫助眾生往生佛國」,也是救度重罪眾生的法門之一。九品往生的條件可說極其簡易,五逆十惡、誹謗正法之輩也可往生,都是因為有釋迦牟尼佛作我們的保證人;只要我們今世或過去世有一念清淨善念的行持,釋迦世尊都珍惜它、保任它,令它永遠不滅、不遺失,善根永遠可接續,直至成佛。這就好比一位無比慈悲的慈父,只要他那為惡多端、執迷不悟的孩子,有一念覺悟之心,大悲慈父一定用盡善巧方便來護持,增長孩子的這一絲善根。中品中生者亦如是,就算獨自一人在深山荒野之中,我們只要一日一夜短暫的受持清淨的出家戒法,然後發願願生極樂,不必依靠善知識的救度,就可往生佛國。

中品中生者的特點在於「出離心」,釋迦世尊在《華嚴經》云: 「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何謂出離心?因為一切唯心造,我們修行,主要在修練這個心,讓它「遠離一切虛妄染污,回歸清淨真如」;分分秒秒,時時刻刻,生生世世,由妄想執著中出離,出離六道生死的輪迴,乃至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之家,出離十法界中六凡法界的分段生死,再出離四聖中聲聞、緣覺的著空心,然後再出離菩薩道的愛見大悲與著相的六度萬行,才能達到離無所離、空無所空、究竟無相、究竟圓滿的成佛。

    三世諸佛,最後一生成佛,都示現出家相,建立僧團;並以出家戒法,作為僧團徒眾的行為規範,以維護僧團並宏揚佛法。《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出家是斷淫欲、離貪愛最乾脆俐落的作法,佛陀如此,先剃度五比丘後,建立僧團亦如此。佛法的特點在於出世法的智慧,沒有出家法、出世法,是無法脫離六道輪迴的痛苦與煩惱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云:「出家僧相,乃穢惡世界之清淨幢相。」出家菩薩以地藏菩薩為最鮮明的模範。

    「八關齋戒」,是在家眾,修二十四小時出家眾的戒,期限是一天一夜。又名八種長養功德法,也是八種關閉惡業的戒法,名為關戒;後一法「不非時食」,名之為齋。齋戒合名,故云八關齋戒。「八戒」分別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聽觀。八.不坐高廣大床。「齋」是不非時食,也就是「過中不食」,俗稱「過午不食」。「中」是日中,就是正午,過了日中午時以後不再進食,名為「持齋」 。

    八關齋戒的前五項即是五戒,只是將五戒中的「不邪淫」改為「不淫戒」。因為是出家戒法,不但禁止邪淫,即使合法夫妻間的正淫也不可以,「不歌舞倡伎,不往聽觀」,是不可以唱歌跳舞,不可看電影、舞台表演、電視劇,也不可以聽歌。很多寺院的法師們,都有在推廣受持八關齋戒,求生極樂世界,就是希望眾生至少能夠中品中生。若對八關齋戒的儀規及修行的道理能夠了解。沒有出家眾帶領,個人也可以在佛菩薩形像前發願受持,稱作「自誓受」。

    出家沙彌十戒,前八戒與八關齋戒相同,沙彌第九戒也是「不非時食」,沙彌第十戒是「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在家男眾,若寺院有舉辦「短期出家」,亦可參加,並以此功德迴向願生極樂佛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的頭像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